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抓好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关乎为党立言、为党育人、为党守土的大业。基于这一理念,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应强基固本,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升教学内涵、丰富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实践、强化教学实效,优化师资队伍,强化保障机制,努力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强化顶层设计,着眼立德树人
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予以资源优先配置;成立党委书记亲自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每年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工作;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并配强领导班子;出台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队伍建设等提出明确的举措和目标。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在教学原则上,以人为本,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传道”,而不仅仅是“授业”;在教学着力点上,立德树人,政治素质和人格完善、做事和做人并重。只有这样,大学生走入社会后,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优化师资队伍,夯实保障机制
队伍水平决定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党委要把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放在首位,配齐配强师资队伍,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功底扎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专题培训、高级研修、教学观摩、社会调研、攻读学位、挂职锻炼等立体化的师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强化师德师风,提高思政课教师准入门槛,同时对不适合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实行调岗或退出机制。
要投入充足的经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鼓励其多出成果,增强影响力;推进中班化、小班化教学,设立独立的思政理论课教改专项资金;在教学工作量计算、职称岗位评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让思政课教师站稳、站直、站好育人讲台。
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教育实效
坚持问题导向,精心设计专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教师要通过对重大问题的关注而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思索当今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划分教学单元,注重课前调研,贴近学生需求,在中央审定的教学大纲框架内,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专题设计。及时把党的大政方针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热点问题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梦”“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等设计成专题,融入各门思政理论课程。同时,结合地方实际,设计各个接地气的专题,使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因材施教。把握教学对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是设计《学习手册》,规范教学过程。明确学习要求、考核办法,实现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真正让学生抬头、聆听、动笔、动脑。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精心设计知识竞赛和大学生思政教育风采展示大赛,以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教学。三是注重网络教学,网下与网上结合。鼓励教师通过网络课堂、QQ空间、电子邮件、人人网、博客微博、校园微信平台与学生进行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四是注重养成教育,促进学以致用。专门从实践课中拿出1个思政课必修学分用于考查学生课外表现,规范约束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其良好行为的养成。
丰富实践教学,灵活考核方式。有计划地开展本土教学基地的现场教学。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民营企业、先进社区、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开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分期分批带领学生开展现场教育,用最鲜活的社会事例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要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研、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重视过程评价,将平时成绩比重提高到70%,对平时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实行“免考”。
发挥党员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党组织理应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首先,要守土有责,勇于担当。各级党组织要带头讲政治、重担当,增强“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校园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其次,要守土负责,规范管理。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落实阵地管理责任制,建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思政工作强大合力。最后,要守土尽责,有所作为。努力打造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更加重视发挥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不断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作者系温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陈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