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博弈——音乐口述史中的内在张力

创建者:林华坤发布时间:2018-12-04浏览次数:398

   2018年12月3日下午,音乐与舞蹈学院请到中国音乐学院的谢嘉幸教授到音乐厅举办“话语博弈——音乐口述史中的内在张力讲座。我院教师和研究生及200余名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谢教授介绍讲座背景时提了几个问题:一、需不需要称“口述史”?文中某近代音乐史家说到,愚以为:神马“新史学”、“口述史”,都是“新瓶装老酒”的更换包装的把戏罢了,口述的和书写的历史难道不一样吗?而教授认为传统音乐史与口述音乐史存在着“两种史实”(甚至出现了“第一种史实”、“第二种史实”、“确定性史实”的各种表述)的现象。从以上专家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口述音乐史”将自己的学术“初心”,定位于与“笔著音乐史”相对而立的历史。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音乐史写作实践及其成果,存在“威权主义”、“精英主义”、“中心主义”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著述中,主流音乐家、中心大城市发生的音乐事件,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篇幅就是明证。基于这种历史史实,口述史倡导者的这种学术“初心”,是值得肯定与提倡的。

 

二、为什么要关注话语博弈?口述史作为亲历者的叙述,以“个体在场”为前提,展开了以个体记忆和体验为基础的历史叙述,以“话语博弈”概念剖析个体叙述内在张力的三个层次:个体生命试图改造话语或寻求新的话题——生命表达;个体表达在不同话语之间进行迂回或妥协——话语应用;采访者与受访者多样话语环境之博弈——访谈对话。其次,谢教授还介绍了话语的内涵与特征和话语博弈及其历史效应。

    结语时,谢教授说到,历史离不开以个体在场的方式被经历,历史叙述也离不开亲历者的声音和记忆被传承。如果说“个体在场”一文,剖析的是亲历者叙述个体在场的历史意义,回答是:“沉默还是发声”;那么,“话语博弈”试图揭示的是“个体在场”如何发声的问题。

    此次讲座增强了我院师生对音乐口述史的认识与了解,为开展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