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官网_NBA赌注app预防秋冬季传染病的温馨提示

创建者:林华坤发布时间:2020-11-10浏览次数:3175

全院师生员工:

秋冬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人员接触密切,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聚集性疫情,危害极大。为做好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维护师生健康,有效防控传染病在学校发生和蔓延。现将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和要点告知如下:

一、特别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人群普遍易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其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1~14天,多为3~7。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者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新冠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二、重点关注: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人群普遍易感。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且感染性强。潜伏期18~72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在空气中短距离播散。爆发多由食物污染引起,包括牡蛎等贝类、色拉、饮水等。

三、需要关注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全身肌肉酸痛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和分批出现的周身性皮肤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物品等接触传染。出疹前1日至疱疹完全结痂时均有传染性,须早期隔离;无特效药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大多数情况下,症状轻微者可自愈。

3.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其中,肺部是感染结核菌的最主要脏器(约占80%),称为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低热、痰中带血、夜间出汗、乏力、胸闷、食欲减退等。确诊为肺结核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只要坚持规范化治疗半年~1年,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4.细菌性痢疾

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潜伏期为12小时~7天,平均1~3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等。痢疾病人和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5.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容易感染人群是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初期类似感冒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绝大多数病人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四、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1.加强学习了解传染病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

2.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3.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养成“一米线”安全社交距离,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近期去过高、中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4.注意饮食卫生,提倡喝开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尤其要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减少校外就餐,特别是无卫生资质和食品安全保证的“路边摊”。

5.各办公教学楼、宿舍、实训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注意开窗通风,公共区域清洁消毒,清理积水,消除孳生地,装置防蚊蝇设备。

6.各部门应做好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工作,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对出现发热、咳嗽、头痛、腹泻、皮疹等上述传染病临床症状的师生应通知其及时就医,严禁带病上课,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